陳奕君的學習歷程 | |
初次見面 自我介紹 自傳 工作(服務)經歷(校內) 服務學習(校外) 生涯規劃 歷年修課資訊 學習認證紀錄 導師評語 下台一鞠躬 |
在實習以前並不了解PICU的屬性,來了以後發覺和自己所訂定的目標有落差,還記得在兒科病房總是把增加照顧的人數訂為目標,面對不同的家屬,大家常常都會說,照顧的人數是實際上的兩倍,因為家屬也是護理人員忙碌的原因之一。原先希望自己能盡快上手、早點獨立。但經過幾天的認識與學姊、護理長的討論後,我告訴自己應該先把事情做到、做完,再求把事情做好。好比基本的技術,抽痰是每天都必須做上多次的技術,但是面對配戴不同的呼吸器,如何在最少的傷害或是降低病人的不適感,如何去感受還有沒有沒抽乾淨的痰;亦或如何判斷幾乎乾淨的抽痰管,是因為痰太稠、真的沒有痰,還是位置不好抽等等,這些都是標準技術步驟以外的技巧。讓我不禁想起一句話,「一件事做久了,就是專家」看似容易的一件事,面對不同的個案,也有不一樣的心得。或許我們在這幾周學到的技術層面多是向沐浴、拍痰、基本的呼吸器護理、換藥、各種灌食、送檢以及各種途徑的給藥等非侵入性且較容易上手的技術。而對於協助抽血、on CVP、on endo、給鎮靜藥物、放置鼻胃管、輸血以及更換endo的貼布等多是扮演見習的角色。但是不論有沒有親手實作,對於技術的了解都來得比過去清楚或熟練。和過去最不一樣的部分,是開始懂得看呼吸器的設定及部分使用的原理,如:兒科多用pressure control是因為害怕孩子的肺容易被吹破(有別於成人可能會用volume control),另外最要學習也是我還很不足的部分是把所有的徵象與症狀綜合起來看,像是孩子的血氧數值可能是99-100%,看是從呼吸型態來看是費力或喘促,也表示血氧的好與壞,不足以完全代表呼吸器設定值適當與否,除了生理監測器的數值,顯示的波形,也能讓我們判讀個案有沒有自呼或是依賴機器。這些練習不僅是臨床護理能力的訓練,同時也提升許多的醫學知識。 不同的個案,不同的考驗,癲癇、軟喉症、開心術後、再生不良性貧血、罕見疾病如沒有脾臟的孩子等,也許照顧的常規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可以看見不同疾病,病童顯現出來的徵象也有所不同。例如再生不良性貧血的孩子,CVP總是在換完藥不久後就又出現滲血,來自於再生不良性貧血血球數值都偏低的徵象,因此預防感染也需要更加的小心。而面對癲癇的孩子,準確的紀錄發作的型態與時間,並適時給予緊急用藥,以及評估癲癇藥物的副作用,就成為個別性的護理。面對軟喉症的孩子,我學到stridor常常是軟喉症的徵象之一,且術後並不能馬上改善,另外協助病童側臥或是維持呼吸道的暢通,都可以改善stridor的出現。像是開心術後的孩子,則有兩周的時間不能拍痰,也不是和側睡或趴睡,主要是避免骨頭的變形,且骨頭完全癒合的時間往往需要三個月,相對於表皮及組織癒合只要兩三周就看得見。每照顧到不同的孩子,學習的是疾病的徵象與症狀,但更重要的是,我可以了解更多治療與照護的重點,以及我能夠如何協助病童得到更舒適的照護,也學習著從中了解檢驗檢查的目的,期望往後可以再加強對檢驗檢查的判讀。 以一個工作前準備的實習,也漸漸了解身為護理人員,不能夠只照護病人,像是批價、點班、交班、傳送檢體、計價、電腦key-in、與調奶室等單位的聯繫及案例討論等,三班的行政事務都是學習的一部份,也因此有條理並有效率的完成班內的工作,以及適當的交接都是我們的訓練重點之一,我認為我的進步是,在書寫記錄上我已經能夠寫書完整的內容,但還需要再注意用字遣詞、避免攏言贅字;在常規上已經可以在下班以前完成一個個案的所有基本護理並處理基本的機器警報,並將交班內容有前因後果的完整陳述,但仍需改進抓準交班的重點,讓接班的學姊可以了解尚需追蹤或完成的事物。看著學姊在照顧兩個個案,也要完成大量的醫令、檢體抽樣與照護,如何安排做事的先後順序也是我們在實習中慢慢培養的,像是需要抽血的檢驗,學姊總會先確任有無需要更換的針頭或是有無可以調整時間同時採檢的項目,也會是病童的個別性詢問是否有其他要再追蹤的血液檢查,如此孩子可以少扎一針,我們也能更有效率;而對於需要分段餵食的孩子,先餵完第一趟,再運用中間的空檔執行其他事務等等,都是我們親近臨床後,感受到時間的安排與工作的優先順序的重要性。 各團隊的溝通和協助家屬也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像是我們可以自己計算個案所需的輸入輸液量,配合檢查是否需要禁食,我們都可以為病童要求適當的靜脈輸液補充;孩子由口進食的好不好,每日進食量與習慣,也成為我們與營養師共同討論選擇加量還是加熱量的依據;靜脈留置針是否可以再緩一天,還是需要立即更換,亦或選擇更改為口服的抗生素,也都是由我們向醫師提醒和詢問,可以進一步讓病童減少傷害的方法。甚至像經驗十足的學姊,也給了我們很好的示範,如何用他們的觀察或是運用學理文獻看到的資訊,和住院醫師提出自己的批判;當遇到轉出或轉入,也需要和其他單位進行交接與轉介。在家屬那一面,我可以不再只是站在一旁,看著爸媽而不曉得自己應該參與還是保留親子獨處的空間,我懂得觀察家屬情緒的變動,嘗試給予言語上的支持與資訊,必要時伸出手輕拍壓抑情緒許久的照顧者,協助他們度過煎熬的抗戰過程以及對孩子的思念,協助他們在許可的程度撫摸、親抱與孩子互動,並讓家屬充分了解孩子的進步與我們的努力、及對他們的肯定。這些也真的讓我學到更多護理關懷的心與溝通的能力;在家屬有需求但有經濟考量的時候,尋找社工及廠商的協助,或是提供我們了解的方案,還記得一次我們發現,來會客的父母,爸爸總是在會客快結束才到,原因是為了省停車費必須走很長的一段路,而學姊馬上想到醫院有補助的停車證,而這就是我們提供資訊或資源的方式。 最後一哩路,多次因為心疼而想要落淚,多次因為不知所措,或是懊惱自己的觀察力不足,而感到壓力與情緒低落。但是我也不斷鼓勵自己,因為看見了這麼多的不足,也才有繼續學習的方向,為了看見孩子一天一天的好起來,讓他們可以越來越接近回家的日子,也成為我不斷學習的動力。看著自己從一開始站在原地,到可以動起腳步;從一剛始忘記打開警報、忘記馬上拉起床欄、忘記溫奶,到現在這些都成為了習慣的一部份,也越來越了解身為護理人員的責任與維護病童安全的使命,也學習在匆忙的時刻,也不省略嚴謹的態度,期許自己能夠不斷增進自己的態度與能力。 很感謝過程中學姐們都很願意給我們機會教育,特別感謝玉環學姐和佳雯學姊細心的帶領。謝謝護理長和學姊們給了我們很好的學習環境,謝謝老師陪伴我們這六周,這一段不一樣也很珍貴的學習歷程。 在心中謹記一句話: 「一件事做久了成為專家, 而一件事用心的做可以成為贏家!」 |
Copyright © 2010 馬偕醫學院( Mackay Medical College ) 校址:新北市三芝區中正路三段46號 No.46, Sec. 3, Zhongzheng Rd., Sanzhi Dist., New Taipei City 252, Taiwan |